在地球上,所有可見的事物都透過光的運行來傳達。
在光速=光的波長 × 頻率 的前提下,我們可以這樣說-波長越長的頻率值愈低,如紅色;而波長越短的則頻率值越高,如紫色。所以從視覺上來說,紅光波長較紫光為長,理所當然的紅色的頻率會比紫色的頻率來的低。
接下來如果我們把頻率想像成一種跳躍的型態,那我們就不難理解在相同的時間裡,跳躍次數最低的紅色相對於次數最高的紫色,會帶給人有一種較具穩定爆發力道的感覺,就像音頻的重低音。因此人們會感到壓力較大;反之,紫光因細微跳動性較高,比較容易呈現出輕盈的浮動感,所以容易讓人感到頻率振動快速而上揚而不穩定(或不確定)的感覺。 不同的色彩,有著不同的頻率。可視及不可視的頻率,組成了我們人生及生活中的所有。只是,人類可視的頻率實在是太狹小了。就連與可視光頻率非常接近的紫外線,我們都沒有能力識別,更別說高頻的雷射光、或伽瑪等這些對人體可能產生嚴重影響的頻率了。
人們口中常說的眼見為憑,如果透過目前已知的光譜角度來說,對於我們自以為是的理解,對這個世界真實 的情況的了解或許真的是少得可憐。
Comments